關(guān)于佛教銅鐘的簡單介紹
在佛教中,銅鐘分為大鐘和小鐘兩種。大鐘,又稱為梵鐘、洪鐘、釣鐘、撞鐘、鯨鐘等等。因為它在撞響的時候,能夠清凈寺院梵剎,所以稱為梵鐘,因為它的聲音洪亮致遠,所以稱為洪鐘。因為它是被吊在鐘架上被撞擊而響的,所以稱為釣鐘、撞鐘。至于它又被稱為鯨鐘,則是因為在佛經(jīng)中記載,海邊有一種動物叫蒲牢,它在遇到鯨的時候,常常會害怕的發(fā)出像鐘一樣的叫聲,因此人們就將蒲牢的形狀鑄在鐘身上,把樁錘做成魚形。
由于蒲牢是遇見鯨才發(fā)出叫聲的,就用鯨來為鐘命名了。小鐘,又稱為辦鐘、行事鐘、喚鐘等等。因為它只有大鐘的一半大小,所以叫做半鐘,因為它通常掛在大雄寶殿的左邊,或掛在禪堂的門口,用來擊鳴通告法會等行事的開始,所以叫做行事鐘;另外它還叫做喚鐘,因為它常懸掛于方丈的寮外,由侍者擊鳴,傳喚學人單獨入內(nèi)參學。 佛鐘有木、石、銅、鐵等各類,首先多以銅類為多,其次是鐵類,大鐘一般高約一百五十厘米,直徑約六十厘米。大鐘形式是,在上端雕成龍頭狀的鈞釣手,下端有相對的兩個蓮花形撞座,稱為八葉,撞座以下成草間,下緣成駒爪,中間部分則分為池間和乳間,乳間上并列環(huán)繞著小突起物。
聯(lián)結(jié)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條帶,稱為袈裟舉,又叫做六道。另外,在釣手旁有呈圓筒狀的筒插通內(nèi)部。 小鐘則多以黃銅鑄造,一般高六十至八十厘米。大鐘和小鐘它們的鳴法非常的繁雜,不同的佛事活動有不同的叩擊鳴法,不同的流派和地域也有不同的叩擊鳴法。 一般說來,佛鐘有三下、七下、十八下、三十六下、一百零八下的叩擊鳴法。
在僧眾們齋粥下堂、參禪完畢、早晚巡視或吃茶下床的時候,鳴三下;在住持早晚到佛前行香、住持進入僧眾講堂的時候,鳴七下;在齋時僧眾進入齋堂的時候,鳴十八下,叫做“入堂鐘”,入堂鐘是按照進齋的次序而逐次完成的;而三十六下則是集三通擊鳴之和,總成一百零八下。 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活動,以一百零八下為準,所以佛鐘又稱為“百八鐘”。百八鐘的撞擊之法,佛經(jīng)中說:鳴鐘“引杵宜緩,揚聲欲長,凡三通,各三十六下,總一百八下,起止三下稍緊”。就是說,擊鐘的時候,應(yīng)該緩引鐘槌,使擊出的鐘聲悠遠深長。 青銅寺廟鐘 通常是以三鳴為始,二鳴連續(xù)為終。
分三通擊完,每通三十六下,快十八下,慢十八下。如果是晨鐘,則是先快十八下,后慢十八下。先快十八下,應(yīng)念“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(jīng),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”,共十八字,每字鳴鐘一下。后慢十八下,應(yīng)念固定的十八句經(jīng)文每句鳴鐘一下,之后還有后快十八下,應(yīng)念“南無大乘妙法蓮花經(jīng),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”,共十八字,每字鳴鐘一下。早晚如此叩擊三通,三通鳴畢,最后念“南無當山護教伽藍圣眾菩薩”三遍,再擊鐘三下,接三下板。
這樣,鳴鐘的過程才算是全部完成了。 銅雕鐘。轉(zhuǎn)載請著名出處,玉海雕塑:http://www.chetour.com.cn。